研究机构

   

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简介

经济史学在清华具有深厚的传统,我国经济史研究奠基人张荫麟、梁方仲、严中平、吴承明、何炳棣、杨联陞先生等学术大师,都是从清华园走出去的。梁启超、费正清、吴晗、陈岱孙先生等大家也曾在清华从事与经济史相关研究。

清华的经济史研究曾经一度中断。在“振兴文科”的部署中,1998年清华大学引进李伯重教授,重建经济史学科,陆续引进龙登高、陈争平、仲伟民、倪玉平等教授,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不久,经济史学硕士点、博士点相继设立,与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建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专门史等国家重点学科。到了今日,清华大学的经济史学科已成为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重镇之一。

中心拥有讲席教授、一级教授各一名。承担数十项国家基金(其中4项重大项目)、教育部规划等项目,出版了中、英、日、韩文著作数十部,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外奖励。

本中心出版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即“清华经济史论丛”),主编了“社会经济史译丛”,将一批国际经济史学家的力作及时译成中文。创建了多种经济史研究与交流平台,包括清华经济史论坛,专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或国际学术动态;“清华-北大-南开-社科院经济史沙龙”成为四方联合展开学术交流与争鸣的平台。

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是本中心的一个特点。主要成员经常出访美、欧、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和港澳地区,合作举办或参加学术会议,在著名学府讲学。李伯重教授是第一位任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的华人学者,也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经济史与商业史学会大会、世界史学会国际大会、亚洲世界史学会大会等开幕式的基调报告人。

中心今挂靠社会科学学院,与清华校内相关学术单位(如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华商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等)密切合作,重视人才培养。每年招聘高水平的博士后从事合作研究,博士生毕业后入职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学等一流机构。中心还合作举办了量化历史讲习班,为中青年学者进行学术前沿培训。

中心顾问:李伯重、陈争平

中心主任:龙登高

中心副主任:仲伟民、倪玉平


二、李伯重

1981年和1985年分别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尔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历任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理工学院、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以及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全国人文学中心、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曾应邀在世界史学会第八届国际大会(加拿大,1999)、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21届大会(荷兰, 2010)、国际经济史与商业史学会第35届大会(葡萄牙,2010)、亚洲世界史学会第4届大会(日本,2019)的开幕式上做基调报告(除了最后一个大会外,都是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成立以来第一位受邀在大会开幕式上做主题演讲的华人学者)。

自1974年以来,在海内外出版著作9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曾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东亚(中日韩)“亚洲图书奖”之著作奖、香港研究资助局首届“杰出学术奖”等。


二、陈争平

清华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首席专家。陈争平教授合作的专著有十多本,其中《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中国社科院第四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中国社科院第九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经济发展史》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陈争平的个人专著《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007年再版)从1895~193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包括海关统计与走私贸易等估算)、战争赔款、华侨汇款、外国在华驻军费、资本项目国际收支、贵金属国际流动等专题进行了拓荒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上编制了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进一步展开分析,为填补重要学术空白的成果,获中国社科院第三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陈争平的《中国经济史探索》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学丛书之一,2012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内容大致分“中外经济关系史研究”、 “企业、企业家及工商社团研究”、经济史研究概论”3个系列。其中《经济史研究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是在答清华大学研究生问基础上整理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白银时代的组织调整》、《近代中国货币、物价与GDP估算》、《近代中国手织业的三次抗争》、《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对北方市场的影响》等则是研究生们感兴趣的一些专题。《东方尼德兰——中国现代化新增长点》、《新世纪农业现代化新路径探讨》曾分别在中科院第9、10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发表。

陈争平著《外债史话》、《金融史话》是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百年史话”丛书之中的两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又编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丛书再版。


三、龙登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师从西南联大前辈、云南大学李埏先生,主要从事经济史、企业史、国际华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暨企业史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国际华商专业委员会主席。曾为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鲁汶大学等访问教授。

在权威与专业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在中国大陆、香港、台北、吉隆坡等地出版学术专著10部。国际期刊《华人研究国际学报》共同主编。《量化历史研究》、“社会经济史译丛”、“国际华商研究书系”等丛书主编或合作主编。

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8),国务院侨办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学著作二等奖(2002)。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四、仲伟民

1963年生于山东宁阳,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2010年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论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宋神宗》等,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著作:《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三联书店,2010年)

茶叶、鸦片贸易是19世纪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两者把中国卷入世界经济旋涡。本书通过茶叶和鸦片贸易的盛衰,以及茶叶和鸦片消费的特点,探讨19世纪中国危机的内涵,从全球化的视角重新解释19世纪的中国经济与社会。本书较早用全球史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

《宋神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宋神宗在位期间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而努力有所作为,但研究这段历史的大多数论著只谈王安石而忽视宋神宗。本书对此进行了重新研究,充分肯定了宋神宗的重要作用。对宋神宗和王安石,既没有盲目的拔高,也没有刻意的贬低,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五、倪玉平

1975年生于湖北汉川,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清代财政史四种》《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等专著。

《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Brill,2016),倪玉平著。通过广泛搜集清代关税档案及其他文献,首次为学界系统重建了清代关税的基础数据,并利用人口数据与物价指数提供清代人均关税数据链。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商品贸易总量进行估算,揭示出清朝经济经历18世纪的高速增长、19世纪上半叶逐渐停滞和19世纪下半叶又恢复增长的周期性发展趋势。

《清代财政史四种》,倪玉平著,201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清代财政史四种》包括《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清朝嘉道关税研究》(第二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第二版)和《清代关税:1644-1911年》,是作者关于清代财政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清代财政结构的转型、历史GDP测算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体现出作者的宏观理论思考。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