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成立三十周年,12月3日下午,经济所在甲所第三会议室举办校友论坛。经济所蔡继明教授、龙登高教授、李帮喜副教授、李红军副教授、孙震副教授、经济所校友、经济所在校生、博士后共50余人参会。论坛围绕两大主题——“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展开,由李帮喜和孙震分别主持。
首先,蔡继明以“关键是从理论上厘清私有制与剥削的关系”为题开始发言。他阐述了运用广义价值论解释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保护自由财产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剥削与私有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经济所2009届本科生、现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的朱礼军以“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中国高速增长中的财富分配差距”为题发言。他通过构建一个增长与分配同步决定的理论模型,聚焦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财富积累方式差异,发现企业家家庭通过高回报率下快速资本积累获得财富,非企业家家庭投资机会有限,面对低存款利率和高房价增速,将房产作为最主要的财富积累方式。2013届硕士生、现任中建七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的朱雨辰发言,他的题目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企业转型——城市运营业务的思考”,他认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产企业应对转型的核心在于提升城市存量资产的总价值,简要介绍了城市运营交由央企的三大优势——政治优势、主业优势和应急动员优势。1994届硕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胡继晔发言,他的题目为“加强数据资产监管 更高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他认为,需要以区块链技术为创新推手,以经济学理论和法学理论的突破融合作为理论基石,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数据价值为基本原则,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实践目标,最大化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指出“一数多权”是经济学和法学未来要研究的重要问题。2014届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的熊柴发言,他的题目为“超低生育率仍将趋势性明显下滑”。他指出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他认为提升生育率需市场手段。2021届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助理教授的张龙天分享了自己在毕业两年之后的科研进展,从数字经济增长理论、数字经济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和数据跨境流动理论三个角度讲述其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演讲。

2011届本科生、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的张宇发言,他的题目为“数字经济足迹助力社会治理”,他提出充分开放的数字经济足迹有助于决策问题分析。2015届博后、现就职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刘航围绕“理解平台经济中的并购行为——杠杆效应与扼杀式并购”发言,他指出平台实现杠杆传导具有规模经济与技术优势的竞争优势。2013届博士、现就职于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研究员李艺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自己毕业十年的研究经验和感悟,并提出政策研究三问。2015届博士、现就职于美团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高宏围绕“从平台实践看数字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展开,基于美团平台的大数据,研究了外卖骑手的社会福利保障。2019届博士、现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副教授姜婷凤分享了个人关于数字时代的宏观经济治理的机遇与挑战见解。
论坛从学术界、政策界、产业界多个角度,紧紧围绕两大主题,展现了校友们近几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论坛圆满结束,也将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深度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