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师从老一辈经济史学家——云南大学李埏教授,三十年培育桃李,笔耕不辍,专注于市场经济史研究,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CCTV“百家讲坛”和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主讲嘉宾,在各类高水平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在两岸三地与国外出版专著十余部,他就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龙登高。
近期,龙登高的新作《市场中国两千年》重磅发布,引发了热烈讨论,好评如潮。他用“从教三十载”洞察“市场中国两千年”。
师徒传承 深耕经济史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博士生还很少。”在龙登高记忆里,在博士论文选题之初,导师李埏先生让龙登高选列二三思考,“当时我扎在书堆里,苦思冥想,列出了宏伟的计划,实际上无从把握学术前沿。”
最后,李埏先生引导他从事有关市场史的研究。“这一选题在当时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市场经济体制直到1992年才正式确立,只有西南联大的前辈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术前瞻性。”龙登高回忆道。
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体制转型,此后市场史的研究一时成为热点。从龙登高一开始投入商品市场研究,到现在转而研究要素市场,李埏先生潜心学术的专注、耐心细致的教导和严谨求实的态度都使龙登高受益良多。
承载着薪火相传的学术使命,多年来,龙登高不忘初心,深耕市场史这一研究领域已逾30年。

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市场史论著四部:《宋代东南市场研究》(1994)、《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1997)、《江南市场史》(2003)和《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2020)。
同时,他还撰写了土地史论著3部:《地权市场与资源分配》(2012)、《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2018)和《地权制度与基层秩序》(龙登高主编《中国土地制度史》卷1(2021)。
著书之外,他也在权威与专业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
2019年11月17日,龙登高与林展、彭波等人的研究《典与清代地产交易体系》荣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第18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
日复一日,潜心治学,龙登高苦心孤诣,于近年将学术成果整理汇总,几易其稿,最终于今年出版了一本近四十万字的巨著——《市场中国两千年》。

作为一部挖掘传统中国经济发展史,增益新知、启迪智慧的历史学新作,该书从多个角度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市场的发端、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又深入细致的探究。
读者评价道,全书视野宏阔、内容翔实,对中国传统市场发展演进史实进行了钩沉及理论分析,多有创见,既展现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对现实有启发意义。
在该书中,龙登高指出,中国传统市场建立于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之上,经历了战国秦汉初兴后,在西汉全盛期以后转向衰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曲折发展,五代两宋金元时期再度兴盛,明清时期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
俯仰今昔,龙登高对漫长的历史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最终得出,“市场经济”除在少部分特殊时期衰弱外,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21世纪的今天,以市场经济的历史视野去反思,可望更好地把握历史渊源流变与长期趋势,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充满自信。”龙登高这样说道。
润物无声 卅载笔耕不辍
博士毕业后,龙登高怀揣对学术的热爱继续探索,先后来到汕头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1993年博士毕业至今,龙登高从教恰好满30周年,对于在人文社科专业的三十年教学经验,龙登高颇有感触。
“人文社科研究生需要潜心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还要中英文对照互译学习,尤其是《资本论》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论文等经典著作,都是非常值得去细读的。”
“读书是欣赏,而写书是创造。”读书与写书,是龙登高的两大爱好。
龙登高尤其强调研究生加强阅读与写作训练。在研究生阶段,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经典著作,获取丰富的知识。然而,要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尝试。
“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害怕遇到困难或挑战,而是要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激发出独特的创新想法。”
在教书育人中,龙登高不仅注重理论讲解,也会带领同学们在实践调研中体悟真谛。关于如何进行创新性写作,龙登高讲起了一个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工程起步阶段,那些承担岛隧工程的专家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甚至无从下手。然而,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他们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打造出了世界领先的工程。”
因此,龙登高向同学们强调,不能因为“我没学过”或“我不会”而放弃尝试和探索。“因为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往往是从零开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渐掌握各种技能和知识。”只有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才能为知识的创新和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龙登高参加读书会
学贯古今 培养社会所需
在和研究生或博士生的相处过程中,龙登高始终保持开放、尊重和互助的态度。龙登高认为,“导学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基础上的。”
作为导师,龙登高会尽力提供指导和建议,发掘学生的潜力,但同时也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决定。他鼓励学生主动与自己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并积极主动地在学术科研中开展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其他领域,都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龙登高相信,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同学们都是优秀的学子,做事情很有条理,我很少督促学生。”龙登高笑道,“有的时候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会说,老师,这个任务您要给我们设置一个deadline,这个时候我就会给大家开玩笑说,你们还需要督促吗?”
在清华的数十载从教经历,龙登高深刻感受到文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能够带来许多启发和知识的创新。他表示,对于清华人文学科的特点,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这八个字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谈及清华学子怎样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龙登高说道: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你需要在起点处就准备好。虽然你在清华的起点可能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你也不能自暴自弃。”
“希望同学们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即使跌倒了,也要坚持爬起来继续前进。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充满了曲折和起伏。”
龙登高仍记得李埏老师送过他一幅字——“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所以,天下真正的英雄豪杰,能够克服条件与环境的不足,以内在驱动力自我奋进。”
龙登高以这句话勉励学子,做马拉松运动员,也做一生的求索者。
来源:小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