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中午,陈岱孙理论经济学家讲堂(第128期)暨清华-北大经济史联合工作坊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315举行,经济所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梁晨坐客讲堂,以“从成器到成才——民国清华留美生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主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助理教授徐志浩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梁晨教授指出了既有清华留美生研究的局限性,即以个例研究为主、多使用1937年清华同学录作为材料,难以反映清华留美生职业去向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梁晨教授从纸质材料1920年和1937年清华同学录出发,使用大数据的方法将人名与多个电子数据库的信息结合,收集整理得到1356位清华留美生的职业信息,阐释清华留美生群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梁晨教授首先分析了清华留美生的初始职业情况,留美生的初职集中在学校、实业、党政军领域。现有个案研究呈现出“留美生归国后集中在教育界,未能将所学知识投入实业”的现象,但梁晨教授对整体数据的分析发现只有14%的留美生的唯一职业是教学,多达约57%留美生有过但不限于只在学校工作。留美生沟通了教育界和实业界,学校在留美生职业生涯中起到蓄水池作用。
接下来梁晨教授探讨了清华留美生是否学有所用,发现清华留美生的就业部门与所学专业整体上高度匹配,在不同专业产生了稳定的职业部门结构差异,作为组织人才、管理人才或研究人才建设工科、军事等领域。清华留美生的职业也随国家重大事件变化,抗战爆发后在党政军部门就业的留美生数量增长近一倍。
最后梁晨教授总结了清华留美生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渠道。第一是实现了师其法而不用其人,在工矿业、军工业等重要领域替代外国专家,推进中国现代化自主性。第二是清华留美生群体拥有高学历层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均发挥有利作用。

演讲结束后,与会者进行了互动交流,梁晨教授详细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并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详细补充,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兰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