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与两会的缘分,已经持续了21年。
21年间,蔡继明累计提交190份提案、议案,内容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私有财产保护、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节假日制度、网约车以及下岗职工安置和离退休科技人员待遇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做委员还是当代表,调研履职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了不影响带学生、讲课、做科研,蔡继明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了晚上,并且放弃了所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每晚都工作到深夜。曾有媒体采访他时用过这样一个标题:《蔡继明:不休假的假改推动者》。
说起做委员、当代表这21年来的感受,蔡继明称“付出很多,但是值得”。委员、代表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对他而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蔡继明看来,理论要联系实际,社会科学一定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真正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来自于社会,也要回到社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停留在刊物、学术著作里。“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变成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政协、人大的渠道反映给决策部门,这是一个学者的荣幸”。
反过来,通过政协、人大的平台,蔡继明更多地了解了社会和实际经济生活。无论是跟他反映退休金问题的国企老员工,还是来反映生活问题的农民群体,他都热情招待,耐心倾听。“这使我的学术研究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
2019年全国两会开幕,蔡继明将继续以敢谏直言的态度,为百姓民生、国家大事建言献策,不负人大代表的职责。
--转自清华大学官方微博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价值和收入分配理论、地租理论以及土地制度和城市化研究。
主要贡献
(1)解决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与地租理论的矛盾(1985);
(2)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1989);
(3)建立了广义价值论模型(2001);
(4)论证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以及非劳动要素同样创造价值(1995)。
蔡继明教授已发表98篇学术论文,出版7部学术专著、5部教科书,参加编写全国性丛书和辞书5部。
代表作品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1989年第2期;
《垄断足够价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版);
《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