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经济所教师发表论文摘要(第16期)

2021-12-03

1.蔡继明 刘梦醒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转变 《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摘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自实施以来,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土地资源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过渡形式,不宜固化和永久化。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应改变增减挂钩指标的计划配置和政府征收的落地方式,由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调整增减挂钩的规模,取消对集体土地入市的不合理限制,缩小征地范围,改变政府单一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模式,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自主进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当"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耕地保护补偿和土地增值调节制度、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业保护区制度日益发展完善时,增减挂钩政策应适时退出。 

2.熊柴 蔡继明 刘媛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12期

【摘要】我国长期陷入“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地矛盾",即农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进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村户均土地达到规模经营水平。为此,要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入市,让土地资源在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城市之间和乡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人口与土地的空间配置。 

3.蔡继明 钟一瑞 高宏 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内生增长理论初探南方经济》2021年第6期

【摘要】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福利和一个国家的地位。文章运用广义价值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以分工为切入点,把分工产生的新增利益和该利益的公平分配统一起来,论述了递增性假设之外另一条增长的可能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交换可以持续地产生比较利益即超过自给自足收益的净收益,这一收益不依赖于技术的递增或递减变化,具有普遍持久稳定性;(2)由分工交换产生的净收益构成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既促进了生产规模和分工范围的扩大,又支持了研发和技术进步;(3)劳动生产力任何提高的效应都通过分工交换产生的比较利益加以放大,在一个分工交换系统中,行为主体提高比较优势产品和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力分别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4)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内生经济增长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个好的制度是能够保证在交易中各方的比较利益率相等,掠夺性制度不仅直接损害经济增长,也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4.蔡继明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  《群言》 2021年第4期

【摘要】“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大都涉及“三农”问题。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发布两个一号文件,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5.熊柴,蔡继明 中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真的过快么?《河北学刊》2021年第2期

【摘要】城市用地增长快于城市人口增长是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较,中国人均城镇用地水平并不高,土地扩张速度相对人口增长并不快。基于耕地占补平衡原则等保守估算,未来中国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可经2016年增长45%。与此同时,结构性问题突出,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严重错配,居住和工业用地等利用结构明显失调,主要根源在于人口在市场机制下向东部地区、向大城市集聚,而土地在计划管理下扭曲配置等。未来需要以城乡土地同权化和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为方向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同时加快贯彻落实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都市圈战略。

6.李立望 赵大丽 黄德海 服务众包动机及模型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21年第16期

【摘要】基于已有研究和实践,首先对"众包"概念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对众包与外包的区别、众包与电子商务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对众包参与方的动机及众包的运行机制和模型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相较于外包,众包依赖于社会差异化、多样化的创新潜力,不受空间和距离的限制,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行为更为自由;相较于电子商务,众包主要为非标准化服务,不需要物流体系,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此外,企业进行众包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外部资源及开放式创新,并通过选择合适的众包模型来参与众包。未来可从参与者、组织、众包系统3个不同的视角对众包问题进行研究。总之,企业通过众包模式可以减少创新成本,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7.王丽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价格月刊》2021年第3期

【摘要】对中国外贸出口而言,2020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外贸企业受到国内和国外新冠疫情爆发的供需双重冲击,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出口压力日益加大。为应对海外疫情持续带来的冲击,保持外贸稳定,从政府角度,建议增强政府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增强对外贸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纾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强各项政策的协同性,发挥政策组合的最大作用;有序推进"新基建",充分发挥其多重效应。为帮助外贸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纾困发展,建议企业开辟国际贸易新市场,分散出口贸易风险;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汇率风险;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出口竞争力;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充分运用"国外+国内"两个市场。 

8.李立望 赵大丽 黄德海 关于众包信任影响机制的比较研究 《管理现代化》2021年第2期

【摘要】众包平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整合群体知识,为企业带来创新。信任可以有效降低众包交易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及企业实践,首先对信任的内涵、维度、作用机制进行阐述,然后对众包信任进行界定及分类,并将众包信任与外包信任、电子商务信任进行对比研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9.张伟玉 王丽 黄德海 海外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问卷调查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年第1期

【摘要】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董事长和总经理级别的华商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总结分析华商参与“一带一路”的态度、动机、需求及困难和风险。调查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华商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响应。华商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认识到位,但部分华商对“一带一路”性质认知存有偏差。第二,华商参与“一带一路”的主要动机是民族情感需求和经济利益驱动,两者得到满足或平衡时,参与动力最强,积极性最高。第三,华商参与“一带一路”普遍存在渠道不畅、项目对接难、融资难度大、跨境资金流动难、汇率波动大等实际困难。第四,华商在参与“一带一路”中主要面临政治、经济和法律三大风险。建议引导华商参与“一带一路”,要充分考虑华商的特殊性,注重情利等值原则,让华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情利双收,实现共赢。 

10.李帮喜 邓永波 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企改革:开启提速增效与重点突破新征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存在改革推进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深化改革依然面临来自政企不分、配套政策不系统等障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简称《意见》)(1),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国有企业改革将加速破除当前存在的三大障碍,并聚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制度三大焦点,重点在电力、油气、铁路、邮政、烟草五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将开启提速增效与重点突破新征程,将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创新。 

11.李帮喜 赵奕菡 冯志轩 赵峰 价值循环、经济结构与新发展格局: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         

【摘要】本文利用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的经济循环模式依赖于技术结构、分配结构、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的相互配合,进而通过一个包含固定资本的三大部类再生产模型明确了各种结构的不同组合关系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57—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中国经济的三大部类表,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逻辑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模式变迁路径。本文还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了二战之后美国和日本的结构性特征,以此考察工业化后期可能的发展模式及其变迁规律,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循环和新发展格局提供必要的启示。

12.陈大鹏 吴舒钰 李稻葵 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和对新发展阶段的启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视角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7月

【摘要】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历程,论述中国对外开放从基于知识学习和技术引进的“单向开放”,转向基于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经贸双向开放”,再到基于规则、体制、理念双向交流互鉴的“制度型开放”,逐步发展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视角,总结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经验,强调开放的核心是学习,各类市场主体在学习中转变思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开放需要政府精心管理和引导。这些经验对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建议,保持和扩大知识开放,发挥各类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功能,积极主动对接和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同时妥善管控各类风险。

13.李稻葵 吴舒钰 陈大鹏 “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特征和战略应对《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摘要】"十四五"期间,部分经济体内外部矛盾仍在激化,这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新冠肺炎疫情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产业链带来长期的负面冲击。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力持续提升,为中国外贸创造新空间也引入新竞争。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的四个阶段性特征:一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外贸依赖度显著降低;二是中美关系面临新挑战,但两国经济高度融合,不会也不该脱钩;三是中国经贸合作"朋友圈"扩容升级,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新领导者;四是中国外贸可能同时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上挤下压"的双重竞争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着力引导相关产业在有序转移中实现升级;另一方面,在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仍应高度重视国外市场,维护贸易基本盘,坚持双赢理念,务实加强与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经贸合作,持续扩大经贸合作"朋友圈"。在全球贸易低迷、逆全球化思潮迭起的时代,中国应勇于担当,成为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重要支柱。 

14.李稻葵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7期

【摘要】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机遇、投资机遇仍很高,但是风险也在上升的时代。一、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三大挑战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大形势如何?没有大形势的判断是不可能看清楚每天要面对的很多挑战和细节。我总结了三方面重大挑战,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国际形势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来自国际。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中国可能很难再韬光养晦,经济多赢、政治上求同存异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西方国家都知道中国发展潜力巨大,而且中国发展的思路、治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他们不理解,就很容易起一些摩擦。 

15.徐翔 吴舒钰 李稻葵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完成疫后恢复是重中之重 《改革》 2021年第6期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完成疫后恢复。2021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强度,特别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与此同时,外贸出口与经常账户的顺差强势反弹,但缺乏可持续性,随着欧美疫情的逐步稳定,中国外贸、外资、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很可能出现压力。为此,建议2021年保持"六稳六保"政策的连续性,力争下半年从根本上完成国内经济的疫后恢复,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 

16.李稻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取向  《改革》2021年第1期

【摘要】2020年,中国迎难而上,果断抗疫,精准复产复工,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出口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实现正增长,消费由于疫情导致的就业尤其是服务业就业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出现了明显放缓。展望中长期发展,应积极培育需求,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具体而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推动经济地理再布局,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在产业有序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保经济安全底线,重点关注产业链、能源和金融三个领域的安全问题;优化互联网平台监管。

17.刘涛雄 潘资兴 刘骏 机器人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职业替代的视角 《科学学研究》2021年10月

【摘要】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发展极为迅速,关于机器人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职业层面出发,运用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的方法测算出了O*NET上435个职业(对应中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千余个细分职业)的被替代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有大约33%的劳动力处于高风险等级,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工资都与被替代可能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探究了机器人对未来中国就业的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背景下,若中国未来三十年GDP平均增长率达到5.5%左右,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并不会对总体就业水平产生很大的冲击。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将给中国就业带来严峻挑战。 

18.刘骏 刘涛雄 谢康  机器人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吗 《财贸经济》2021年第8期

【摘要】本文基于机器人替代能力的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机器人能否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本文提出衡量机器人替代能力的估计方法,使用2000—2015年58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将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力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目前一台机器人平均每年大约可以替代60000~83000个小时的劳动工作量,工具变量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最后,通过使用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对机器人密度进行预测,结合本文估计出的机器人替代能力,解答了未来中国的机器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压力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机器人能够弥补的劳动力工作可以部分抵消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对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相关政策调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孙震 刘健平 刘涛雄 跨平台竞争与平台市场分割——基于中国线上市场价格离散的证据 《中国工业经济》 2021年第6期

【摘要】本文利用清华大学iCPI跨电商平台的日度价格数据,以同质商品跨平台价格离散程度衡量线上商品市场统一与分割程度,研究中国线上市场的跨平台竞争与市场分割。本文发现,当商品在售平台数量增加时,跨平台的价格离散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平台价格和价格离散在平台数量变化前后的特征,发现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新平台的进入而改变自己对消费平台的选择,市场上已有的平台也没有因为商品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定价。结果表明,平台基于消费者偏好异质性采用了市场分割的竞争策略。因此,中国更多的线上平台参与竞争并未使得价格趋同,而是导致市场进一步分割。另外,本文利用跨平台商品价格排序的变化发现,在两个月的观察窗口期内,依然有1/2以上的商品在两个平台的价格排序发生过变化,排除了价格离散主要是由平台服务本身导致的这一解释;在搜寻成本较低、竞争更激烈的周末,平台数量的增加反而导致更为显著的价格离散,排除了价格离散与平台数量的关系是由搜寻成本导致的这一解释。本文为跨平台的商品竞争与平台市场分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为政府反垄断和平台监管提供了新思路。

20.李一苇 龙登高  近代上海道契土地产权属性研究  《历史研究》 2021年第5期

【摘要】上海道契最初是晚清道台衙门与外国领事共同签发给外国人的土地契证,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土地产权制度的同时,吸纳了西方法律思想和原则,是连接传统和近代土地制度的重要环节。上海道契的产权属性逐渐超越最初的使用权,但道契申领并未发生原业主对承租人的所有权交割。这种基于所有者契约让渡而独立进入市场的财产权,可界定为介于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土地占有权。在不完全契约下,道契持有者通过行使剩余控制权获得城市化进程中地价增值的支配权,使最初的"永租"使用权在市场交易中逐渐扩权赋能,形成可交易的经济权利,尤其是财产化的抵押与担保,从而实现土地占有权,进而获得治外法权下租界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由此也推动了租界的城市化进程。道契产权、典权、田面权等作为占有权,在产权形态及其实现路径上具有理论共通性,可以由此深化土地产权理论及其解释力。 

21.王明 段巍 龙登高 政策认知分歧、干中学与层级政府治理 《世界经济》2021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将贝叶斯劝说引入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上下级政府间存在认知分歧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从理论上解释政府"治理失灵"与政策有效性并存的矛盾现象。研究发现:政策实践结果形成了对上下两级政府的双向贝叶斯劝说,任务结果考核制度既是有效的激励手段,也是有效的控制手段;"干中学"机制使得财政分权的激励效应存在门槛条件,仅当财政分权程度高于一个阈值时,建立考核制度才有正面激励作用,否则反而会产生负面激励;上级政府相机抉择时,下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具有协商和权衡的作用,上下级政府能够在政策选择与执行过程中形成"共识型"体制。本文为农地制度变迁、扶贫工作中的政府行为、考核制度优化等改革实践提供理论解释。 

22.王明 龙登高 官督商办企业的兴与衰:企业治理机制视角 《中国经济问题》2021年第4期

【摘要】本文从约束条件影响制度选择的视角出发,分析官督商办企业治理机制的建立及其影响,试图为其兴衰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本文提出,官督商办企业有依附洋务官员、股本源于社会、政治利益优于经济利益三个约束条件,使得企业具有多委托人、多任务的特征,其中所蕴含的两组内在矛盾,共同塑造了"股东-管理层""官员-管理层"两组委托代理关系并存的"官督商办"治理机制,并据此建立了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官督商办企业过多的政治活动内生于"官督商办"治理机制,这是官督商办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23.丁春燕 龙登高 清代田宅交易中的官中与基层治理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4期

【摘要】官中作为地权交易中介服务的民间主体,与普通中人不同的是拥有政府授权,能够代理政府收取契税,参与市场管理,由此也决定了官中不能涉及债务往来的交易环节,也不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违约罚金可能"入官公用",凡此都与普通中人有着明确的区别。为了防范官中这一群体利用手中的政府授权垄断市场,中饱私囊,妨害官府征收契税的有效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代理人官中与利益相关方在维护基层市场秩序的同时,保证官府契税的有效征收。官中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歇家、牙行等其他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民间主体一起,成为政府连接基层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协助政府低成本地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这种政府依托民间主体实现公共管理,进而维持大一统政权的模式构成了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24.龙登高 丁春燕 马芳 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基于传统经济变迁视角的考察  《海南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

【摘要】近代中国长期的贫穷落后,被归咎于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文化未能像英国一样催生工业革命,且不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化,从而阻碍着其进程。然而,英国原发性的工业革命,是在对其传统制度革命的基础上历经长期动荡中产生的,而其他国家则都通过学习与模仿英国而走向工业化与现代化。19世纪~20世纪,中国经济转型始终举步维艰,又强化了主流思潮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怀疑与否定。从全球视野和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问题的症结并非传统制度与文化,其直接原因在于大规模战乱导致经济长期负增长,打断并扭转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和方向。 

25.陈月圆 龙登高 公共利益冲突中的产权交易与基层治理——清代狮山书院与山林封禁的考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21年第1期

【摘要】清代的矿产开采规模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亦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从而产生冲突。本文将对清代湖南狮山封禁案为代表的矿产封禁冲突进行考察,通过经济学产权理论,分析形成此类封禁冲突的经济逻辑和解决方案,并由此探讨民间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所起的突出作用。矿产封禁冲突的产生,在于私有土地进行开采所导致的"负外部性"。狮山封禁案中,当地士绅通过封禁理事会与书院等民间组织,利用产权交易的方式,将私有产权转化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官产或公产,从而有效消解"负外部性"。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利用产权交易、公约民议等非强制性手段,在清代基层治理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26.王苗 龙登高 苏联专家与新中国水运事业建设 《河北学刊》 2021年第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大量苏联专家来华援助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展。本文以新中国水运业为研究对象,首次挖掘交通部、央企档案,通过调研访谈等,揭示苏联专家对新中国水运业产生的影响。在新中国水运业各个领域,从规划建制到具体的港口建设、劳动管理、培养人才等,从技术设备的引进、管理模式和新体制的创立与运行等,均能看到苏联专家影响之所在。其影响全面而深刻,不仅从技术、管理、工程等微观层面传递苏联较先进的经验与技术,而且对计划经济的行业体制建立等宏观层面以及人才培养等长期层面都进行了具体指导。 

27.邢菁华 龙登高 张洵君 抗击新冠疫情中的海外华侨华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民族研究》 2021年第1期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日渐蔓延,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投身于抗疫行动之中。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巴西、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四个国家华侨华人的抗疫行动开展在线调研与跟踪访谈,呈现其跨国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特征,诠释并重构海外华侨华人在抗击疫情中作为关键行动者的主体价值。 

28.龙登高 王明 陈月圆 论传统中国的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摘要】封建王朝通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以维持大一统的感性认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需要对此认识进行系统反思。封建社会中,以士绅为核心的各类民间组织,主导着基层社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亦广泛委托牙行、歇家等民间主体完成赋税征收与公共管理事务,从而实现对基层的间接管理。因此朝廷可以通过较简短的委托—代理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官僚体系的激励不相容问题,降低大一统的管理成本,亦能分散风险,从而实现对庞大国家的有效管理。基层自治具备产权制度基石,是短缺经济与信息技术条件落后约束下的政府治理之道,也是当时国家能够实现大一统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基层自治在日益强化的政府控制下式微,但其制度遗产值得思考与借鉴。 

29.陈衍泰 厉婧 程聪 戎珂 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合法性动态获取研究——以“一带一路”海外园区领军企业为例 《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

【摘要】本研究聚焦"从新兴经济体到新兴经济体(EM-EM)"情境下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合法性动态获取问题。通过对中国国家级海外园区——泰中罗勇工业园的领军型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一个"EM-EM"过程中海外创新生态系统领军企业组织合法性聚焦、企业能力转化以及合法性阈值跨越三者之间的整合性框架。研究发现,"EM-EM"情境下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合法性阈值随着合法性聚焦点在内部、伙伴间和外部之间不断切换而产生影响;为跨越多个合法性阈值,实现领军企业在东道国合法性水平的显著提升,其国际动态能力由国际利用能力向国际探索能力跃进,并在不断的交互影响中呈现出"低阶—中阶—高阶"的能力演化路径。本研究解析了多合法性阈值的动态跨越过程机制,拓展了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组织合法性以及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0.柳卸林 魏江 戎珂 专稿:数字时代的创新生态 《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6期

【摘要】在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企业的数字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的背景下,《科学学研究》杂志特别推出以"数字时代的创新生态"为主题的专稿,深入剖析在数字创新时代下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本专稿鼓励学者从三个层次去探讨数字创新生态,包括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以及宏观国家层面。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七个研究团队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生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31.戎珂 施新伟 周迪 如何建立计算产业第二创新生态? 《科学学研究》 2021年第6期

【摘要】本文对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计算产业生态中技术、平台和应用层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分析,提出面对强大的以美国为主导的第一计算产业生态时,需要坚定不移地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多元开放国际化并与第一生态兼容的计算产业第二创新生态。研究认为,在技术生态层面应坚持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坚持技术生态的开放共赢;在平台生态层面应推进生产领域的万物互联,强化消费领域的移动互联,突破"产用峡谷";在应用生态层面应加强平台反垄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推进生态出海。 

32.熊巧琴 汤珂 数据要素的界权、交易和定价研究进展 《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2期

【摘要】数据及其交易的价值日益凸显,但缺乏系统、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支持。本文首先对数据界权进行综述,在场景性公正原则下,针对数据内容和数据产品细分数据权利,明确数据资产化的前提。本文继而总结数据资产的可复制性、价值不确定性等特点;并对数据的流通方式,以及数字产品、数据产品的交易和定价分别进行综述。相对于要求企业主动共享数据,若干数据交易技术(尤其是采取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方式)更符合经济理性。数据产品的交易模式和卖方策略受应用场景和买方异质性的影响较大,差异化产品和定价是最主要的思想,区块链技术是完善数据交易的方案之一。最后,本文对数据资产的多种定价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33.王静远 葛逸清 汤珂 邓雅琳调整期货交易规则可以降低投资者杠杆吗? 《管理科学学报》 2021年第2期

【摘要】为遏制投机行为、稳定大宗商品市场,我国在2016年频繁出台政策调整商品期货交易规则.本文利用交易账户数据探究政策调整对投资者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交易规则的改变确实降低了投资者杠杆,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调整后投资者受到追加保证金的压力增大,被迫降低杠杆;二是调整后市场波动率增大,投资者有降低杠杆应对市场风险的需求. 

34.吴金希 闫亭豫 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高度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导报》2021年第4期

【摘要】近年来,"卡脖子"技术问题在中国凸显,反映关键、底层、共性产业技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产业共性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又往往是多学科技术集成,需要长期积累和培育,而且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后发国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可以集中优势科创资源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做"出来,架起打通创新体系中"死亡之谷"的桥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是欠发达国家追赶超越必不可少的体系性能力,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解决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应该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所在。 

35.王勇 吕毅韬 唐天泽 谢丹夏平台市场的最优分层设计 《经济研究》2021年第7期

【摘要】因假定同边用户是同质的,现有双边市场文献无法解释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平台市场分层运行的现象。本文通过引入同边用户的异质性假定,把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三个关键要素(市场稠密性、拥堵性和安全性)引入Tirole所开创的双边市场理论,为分层运行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具体地,本文刻画了一个包含同边异质性的平台用户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平台企业分层设计的决策模型,得出了平台企业的最优分层设计。本文发现,平台市场的最优分层设计与市场拥堵性、安全性成正相关,与市场稠密性成负相关,并且平台利润最大化时的分层数要小于社会最优时的分层数。相应的政策建议是,针对拥堵性和安全性相对重要的双边市场,监管者应当要求平台企业增加分层数目、优化平台市场的分层设计。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